梅州梅县:“五动协同”奏响人居环境整治“协奏曲”

2018年,成功举办中国乡村复兴论坛•梅县峰会、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广东主会场活动,“地票制”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做法得到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报道推广;2019年,入选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2019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获评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连续八届跻身全省十强……

微信图片_20190712105707.jpg

一连串喜人成绩的背后,是梅县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决心和信心。近年来,梅县区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会议及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会精神,切实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按照梅州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的部署,以党建核心驱动,规划先行推动、社会力量联动、重点突破撬动、作风建设促动“五动融合”为总抓手,全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补齐基础设施和服务短板,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努力实现党建更加出彩、群众广泛喝彩、乡村内涵精彩。

以基层党建为“引擎”  驱动人居环境整治

工作开展以来,梅县区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设立了三个专项工作组,形成了领导主管、分类指导、责任具体、运转有序的工作格局,认真实施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并制定《梅县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战示意图》,以镇为主体,以行政村为基础,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扎实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2.jpg

在此基础上,全面落实“书记带头、领导挂点”责任制,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加快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制度化建设,抓实“头雁工程”,对全区基层党组织书记进行集中培训;对照“四不”要求,坚决撤换村党组织书记21人,建立774名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选取100个村为试点,从区直单位选派300名干部开展“回乡联村”共推乡村振兴活动;坚持“支部+协会,群众得实惠”,积极实施“双培双带双促”工程,加大产业培育和致富带头人培养力度,发挥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作用,促进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发展。

3.jpg

此外,梅县区还实施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育工程,鼓励大学生村官、退役军人、外出务工人员、企业经营者、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回乡担任村“两委”干部,夯实干部队伍人才基础。围绕提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综合业务能力,举办专题培训班15场,聘请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专家进行授课,培训镇、村干部3200多人次;组织区、镇、村干部到浙江考察学习,进一步开阔广大党员干部的视野,牢固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规划引领为“导向” 推动全域人居环境提升

围绕“一城两带四组团”区域发展新格局,梅县区聘请专业团队规划编制了“12425”总体规划和“六条精品游线”思路,提出了全面建设“山水梅县·客韵乡村”。按照多规合一、适度超前、传承客家风貌的理念,按打造乡村旅游景区的思维完善村庄总体规划,以点带面、以村带片,分梯度、分类型创建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至目前已完成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178个,今年将全面完成农村规划修编。制定了《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总体工作方案》等,精心策划、分类指导,组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制订了《建房管理实施细则》、《全域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与评价指南》等,形成梅县农村住房、环境、基础设施、特色文化景观建设的指南,有序推动全域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4.jpg

围绕雁洋镇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成效,依托雁南飞、雁山湖、叶帅纪念园等景区资源,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和村庄联动建设的思路,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做好乡村旅游交通标识标牌、旅游厕所、停车场、旅游驿站、咨询服务点等“八小工程”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梅县区重点围绕计划投资50亿元的“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项目建设,整体提升丙村、雁洋、白渡等石窟河沿线镇的村庄人居环境,推进污水处理设施、集中供水、道路、水域整治、村庄风貌整治和稻鱼共生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连线连片美丽乡村示范村,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

以社会力量为“传动轴”联动促进共建共享

梅县区坚持32个省定贫困村优先和乡贤支持群众积极参与村优先的原则,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激发农村内生动力。2018年以来,梅县区筹集乡贤及社会各界资金3亿多元,其中曾宪梓博士捐资2100万元支持家乡教育和人居环境建设,香港丝宝集团梁亮胜先生捐资1300万元扶持桃尧镇桃溪村、螺江村美丽乡村建设,梅雁吉祥集团捐资2020万元支持水车、雁洋、松口等镇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华银集团捐资1000多万元支持阴那村整治提升民居住房风貌,改善人居环境。

5.jpg

同时,该区创新推行“地票凭证”消除村民顾虑,以“地票”方式区分处理所拆建筑物等的土地权属问题,赢得了村民的广泛支持和认可,换来了村民对“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赞成票”。此举,上了央视《焦点访谈》栏目向全国推广。

数据便是最好的证明:目前,全区发放清拆“地票”3577张,共清理村巷道乱堆乱放4.5万处,清理沟渠池塘1.78万处,拆除危旧房3.4万间43.62万平方米,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1.3万处,拆除非法违规广告招牌5.98万平方米,完成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三线”乱搭乱挂等整治1.35万宗,完成村道、庭院及房前屋后美化绿化48万平方米。2018年,全区251个行政村971个自然村基本完成了“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32个省定贫困村全面建成干净整洁村。至2019 年底,全部行政村将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 村庄人居环境基础整治任务。

以重点突破为“基点” 撬动美丽乡村建设

在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方面,梅县区镇联动,共同建立了城乡统筹、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技术先进、处置集中、资源有效利用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全面推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区统筹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垃圾有效处理率不低于90%。

6.jpg

目前,全区所有镇街均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市场化运作,完成了7个镇11个农村生活垃圾填埋场专项整改,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同时,积极探索垃圾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新模式,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梅县区梅西、白渡、桃尧等11个镇建立了34个垃圾分类兑换超市。

在推进生活污水治理方面,该区按照高效耐用、简便适用原则,立足“大集中、小分散”的基本分布格局,统筹规划、连片建设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按梅县区《全域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实施方案》要求,分类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排放标准,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方式和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优先治理主要河流干流沿线村庄污水、房前屋后池塘沟渠。2018年,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已全部进场施工,其中已建成并运营17座;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已建成112个村。

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方面,梅县区首先进村入户对农村户厕、农村公厕和旅游公厕现状情况和需求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制定了《梅州市梅县区农村“厕所革命”行动方案》。至目前,全区已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122755户,普及率达98.8%,已建成农村公厕428座,建成旅游公厕60座。至年底,将全面完成1427户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普及率达100%,完成农村公厕新建或改造290座。

在推进美丽庭院创建方面,该区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和农村妇女同志的作用,号召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以人文美、门庭美、居室美、厨厕美和庭院洁化、序化、绿化、美化“四美四化”为主要内容美丽庭院创建活动,通过培育示范户,突出示范效应,进一步提升美丽庭院创建水平,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水平,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感。全区已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村(社区)38个,授牌美丽庭院860户。

在推动河长制落实方面,梅县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扎实推进“清四乱”和“五清”专项行动工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清理河流长度490公里,清理水面漂浮物约17万吨,清淤河段59公里,清理涉河湖违法违建54处,销号率达100%。

以综合保障为“支撑”,促动工作落地落实

为进一步保障和巩固工作成效,梅县区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着重从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领导方法上找根源、抓整改,全面排查整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注重系统性、关联性、协调性,纵深推进全县农村环境改善整治工作。

同时,成立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督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区人大常委会主曾庆辉任组长,下设三个督查小组,每月不定期对各镇进行督查,并结合第三方评估公司进行综合测评,对排名靠后、整治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和实行问责,力促各镇全力抓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7.jpg

此外,梅县区还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评测,结合区委区政府暗访检查和日常督查等各方数据,综合汇总形成全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排名,激励干部形成争先恐后干工作的良好氛围。

最后,将农村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等费用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资金筹集投入,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大资金整合,综合运用各类涉农资金,合理确定支出方向,加强规范资金使用监管,确保资金安全有效。

扫一扫
快速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