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发展的特区示范

3.jpg

编者按:深圳市委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乡村振兴决策部署和省委有关工作安排,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要求,成立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统筹推进“三农”和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在农业农村领域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到深圳调研,整理形成以下资料,供全省各地各部门参考。

农业农村发展的特区示范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不仅使深圳成为了一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同时在农业农村方面也颇有成就。深圳放眼全国谋全局,高度聚集科技创新资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商贸农业快速发展,探索出集体“三资”管理和融入城市化的农业资源保护利用新模式,区域协作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为全国农业农村大局作出了新贡献。

一、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圳担当

深圳市着力推进农业农村融入经济特区建设,农民全面实现市民化,农村全面向城市社区转型,已没有传统意义的农民和农村。在高度城市化背景下,深圳市农业农村工作立足特区,着眼国内国际,谋划全面转型,形成了七个方面的探索示范。

一是现代田园城市的范例。深圳市建立健全高度城市化农业农村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划定7个现代都市田园试点片区,打造靓丽风貌名片,融入城市生态系统;推进基地变绿地,利用5万多亩耕地,建设130多个具有产品生产、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等功能的“菜篮子”基地;推进农村转社区,承载农民市民化、外来人口疏解及集体经济和新兴经济发展,融入城市综合体。

二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深圳市农业前沿科技创新在国内国际上占有突出地位,成为国家农业硅谷,集聚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国家基因库等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和一大批企业创新平台,聚焦生物育种等“卡脖子”问题,在基因测序分析、基因组超算、分子设计育种、“F型三系杂交小麦技术”“三系杂交粳稻育种技术”、转基因抗虫棉等关键技术创新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成功解决世界杂交小麦应用难题,突破三系杂交粳稻生产技术瓶颈,破解东北地区寒地种植杂交水稻的制约,深圳市精准育种技术进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强了主动性。

三是高新技术农业的高地。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育种等生物投入品产业已成为我国行业龙头;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家,产值为第一产业产值的近20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保健饮料、营养制品、海洋健康食品、酶制品等开发加速,在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上发挥引领作用。深圳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推动提高了我国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四是内外联动商贸农业的枢纽。建设全球标准数据库,完善食品标准体系330个,“圳品”上市单品数达123个,评估站点扩大至全国14个省31个市,通过标准促生产、检测管流通、处罚立信誉,推动形成社会共治、市场运行、产销衔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绿色安全农产品市场大通道。布局全国26个大中城市,建设38家综合批发市场和网上交易市场,率先探索“食品安全检测及溯源+种养基地+产品加工+冷链仓储物流配送”的农业商贸模式,形成覆盖全国的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年交易额近2000亿元,交易量超过3000万吨,约占全国百强市场年交易总额的10%。农产品月度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00亿元左右,小麦进口量约占全国小麦进口量的30%,小麦和水果进口贸易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

五是农业农村金融和信息服务的平台。金融服务惠及贫困地区,金融产品向农业主产区输出,平安集团农业保险业务已覆盖全国22个省和114种主要农产品,推动了我国农业风险保障和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建设。信息、数字服务全国农业农村成效明显,推动主产区数字农业发展,仅大疆无人机作业面已占全国耕地面积20%以上,加快了我国农业航空植保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推动农业供应链智能化管控,创新田园到餐桌的智慧农业生态链;推动乡村数字化管理,“大数据+集体资产监管”服务已覆盖全国50多万个行政村、200万个集体经济组织和5亿农户。

六是农村改革的探路先锋。率先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股份制改革。推行社区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公司运营模式,合理配置股权,建设现代化企业经营制度,探索设置募集股、贡献股等,完善激励措施和分配机制及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进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物业租赁经营经济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数字经济、高端服务业升级,社区集体资产股份公司通过设立投资基金、投资公司和参股金融机构等,探索资本化运行方式,走出了一条集体资产市场化经营的新路子。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全市成立社区股份合作公司1000多家,资产总额超过1700亿元,持有物业总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此外,系统完善“城中村”配套公共服务、市容环境保障体系和管理服务机制,推动“城中村”全面融入国际化中心城市发展,打造了全国“城中村”整治的新标杆。

七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引领者。与全国17个省(自治区)开展合作,投入财政帮扶资金超过400亿元,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消费扶贫、社会帮扶等方面为扶贫工作和区域协调发展探索了新路子、创造了新经验。协同建设产业聚集区,探索了“优质产业承接转移”新模式,帮扶6个县区建设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其中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园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入园企业100多家,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超过100亿元;与广西巴马县合作发展大健康产业,引入深圳市43家企业,投资近300亿元;统筹创建深汕特别合作区,创新探索了制度接轨、管理协同、文化互动、经济相融、生态共建、社会共治的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

二、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圳经验

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坚持“结构引领规模优于规模”的发展理念、高效的政府市场协同模式、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驱动深圳农业高新技术引领全局、农业农村深化改革率先探索、现代资源要素布局全国。

一是遵循“结构优于规模”的发展理念。利用知识密集型产业带优势,客观遵循结构引领规模并优于规模的发展思路,创造了“集约高效发展模式”。在创新的大环境中,深圳市抢占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培育农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实现稀缺资源集约利用和现代要素聚集配置,优化在国内国际农业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二是构建高效的政府市场协同模式。首创1000多项改革举措,明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率先土地有偿使用和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创设落实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优先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

三是激活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重点发展农业总部经济,着力增强集聚功能,建立了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辐射作用,建设了布局全国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服务国内国际的现代商贸农业体系和带动区域协同的高新技术农业高地。

    三、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圳期待

从全国全省的发展大局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市需要发挥制度优势的“虹吸效应”,释放技术优势的“扩散效应”,拓展经济优势的“涓滴效应”,在农业农村领域进一步改革创新,发挥深圳的担当示范作用。

一是期待深圳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建设国家农业科学中心。发挥深圳市联通国内、对接全球的改革开放优势,统筹全国涉农科研院所,引进国际创新团队,建设深圳国家农业科学中心。率先探索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市场主体统筹协同和融通创新,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部署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链和创新链。实施国家农业核心技术攻坚行动,聚焦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绿色环保技术等重大创新领域,畅通创新价值链的关键环节。

二是期待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推进新一轮农业产业变革。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全面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等全链条创新发展体系,推动高新技术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培育发展农业新兴战略产业集群。重点支持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华大基因、诺普信等主体联合联营,打造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创新活力的生物产业集群;借势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支持华为、腾讯、大疆、平安等企业融通发展,推动数字技术、金融服务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三是期待深圳建设国际食品谷,为全球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深圳方案”。重点瞄准数字化食品产业转型、区块链溯源体系建设、个性化食品与精准营养制品开发等前沿科技创新需求,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现代化食品制造经济体系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推动食品产业由“从田间到餐桌”向“从餐桌到田间”的模式转变,把深圳国际食品谷建设成为全球食品科技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和产业金融汇聚中心,为全球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深圳方案。

四是期待深圳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深圳动力”。进一步发挥深圳对全国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抓好深汕合作区乡村建设发展,积极推进深汕合作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向合作区延伸,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建设,加快补齐教育、医疗、交通、卫生、环保等民生短板,建设国家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创新跨行政区、高效运转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依托深圳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深入探索产业帮扶、市场合作和技术转移的“深圳模式”,进一步推动农业高新技术、食品营养、农产品深加工、营销物流等科技主体和经营主体在全国全省布局,强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源。

五是期待深圳调整完善评价体系,系统总结推广“深圳经验”。调整农业统计口径,建立深圳市涉农一二三产业产值统计办法,合理评价现代农业在区域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和地位。调整“三农”工作评价范围,突出重点评价,综合考虑现代商贸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提高评价权重;突出内外统筹评价,综合考虑对口帮扶、区域合作带动脱贫攻坚和乡村五大振兴的实绩,合理评价推进乡村振兴的绩效。以评价体系建设为抓手,系统总结提炼科技农业、商贸农业、数字农业、金融农业、食品质量安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等领域的做法和成效,体现深圳市先行示范的作用,在全国推广可借鉴可复制的深圳经验与模式。

3.jpg

扫一扫
快速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