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构建新型助农服务体系 推动乡村振兴取得实效

3.jpg

中山市以构建新型助农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农业,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创新经营模式。在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联合机制,着力构建以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经营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农业龙头企业为引领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使农民不仅能从种养中受益,还可分享加工、流通环节利润。如三角镇东边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于2014年持股引资成立生鱼加工公司,不仅与高校合作研发生鱼深加工产品,还与海底捞、盒马鲜生等知名大型企业合作销售产品,通过采取“农户+合作社+公司+市场”四者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从养殖源头到市场终端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农民养殖户、合作社、公司、消费者多赢的局面。公司2019年销售收入达到2513万元,带动农户70户,户均年增收48857元,让农户分享到产品流通各个环节的红利,最终达到共享产业利润的目的。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7家、农民合作社152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10家;已有达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1780户,面积超15万亩,年产值17.9亿元。结合现有产业基础,集中连片发展岭南特色水果、花卉、水产等特色产业,抓好品种培育、质量管控和品牌建设等关键环节,培育发展科技示范村、新品种推广产业园、测土配方示范片、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市已建成省、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60个,另有30个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获省、部级名牌产品35个,注册商标177个,主要农产品中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种养面积占比达65.2%,出口蔬菜、塘鱼分别占澳门50%、香港40%的市场份额。

二、打造智慧农业。实施农村科技信息化工程,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环节中的应用,开发农业扶持政策发布、测土配方施肥查询、农产品GIS搜索、蔬菜病虫害识别、病虫害测报预警等5个应用系统以及市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和交易管理平台,建成水稻、鱼、虾等10个专家系统和1个综合农科数据库,全面为农户和市民提供政策信息发布、“专家进户”等实用服务。建成农业物联网示范与管理平台两大“互联网+”现代农业项目,在全市15个定点屠宰企业及4个畜禽批发市场等重点区域部署355个数字高清网络监控设备,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农业生产环境、农产品生产流程、工艺等进行智能化监控,促进农业生产的规范化、网络化、数字化。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体系,鼓励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农业合作社等与知名电商合作或自建网上商城开拓网络市场,先后推动中山水出集团开设“宝平365街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及社区体验店,设立了未来街市淘鲜送、缤果水果电商、易生活等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其中老字号腊味企业荣业食品公司在京东、天猫、1号店等网店销售总额达1100万元。

三、增强发展活力。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入股等形式,引导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达95%,形成1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43.8万亩。推出种植贷、养殖贷、致富贷、小额信用贷、“政银保”等57种特色信贷产品,各个经营层级农业经营主体均有相应金融产品对接,有效解决了经营主体扩大生产的资金问题。持续抓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依托市、镇、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以及187个大嫂工作坊、企(农)业工作坊等灵活就业载体,并通过与20家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式培训等方式,千方百计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先后引导2.3万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目前,全市150个行政村中有149个被评为充分就业村,覆盖率达99.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减至1.51,差距全省最小。

3.jpg

扫一扫
快速分享至微信